究竟學IPA,還是Phonics好呢?

Hi,我是Miss Venus Wong,具16年教授及統籌拼音課程經驗,考獲 Jolly Phonics、Letterland 、Oxford RWI Phonics 及 LEM Phonics(澳洲)認可資格;輔導學碩士畢業,了解孩子學習的困難和需要。若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繼續支持我們。 不少家長於讀書時期都沒有聽過 Phonics,但他們卻有聽過,甚至接觸過國際音標 IPA (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),它又稱 Phonetics。他們常常問我一個問題,究竟要孩子懂得自己閱讀,應讓他們學習 IPA,還時學習 Phonics 好呢? 甚麼是 IPA (Phonetics) 和 Phonics 及它們的分別? IPA(Phonetics) IPA 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音標系統,系統包含44個音標符號。要學好 IPA,就要先認識這些音標符號。當中有24個元音(Vowels)和20個輔音(Consonants),透過字典上的音標符號,能自我學習各英文詞彙的發音,可避免港式口音,更有助記住各英文生字的讀音和串法。而且,字典上更有分為Daniel Jones(DJ)英式發音和Kenyon Knott(KK)美式發音作參考。 Phonics Phonics(又稱Synthetic Phonics合成拼音)是將聲音和字母聯繫起來,用以訓練和培養閱讀和串字。在Phonics系統上包含 42 個 letter sounds(字音),透過字母的組合,將字音有規律地聯繫起來。所以,當孩子開始學習字母發音時,他們便能夠將單獨的字音拼讀為一個生字。例如,當學習 /h/ /a/ /t/的字音時,他們便可以輕鬆地拼讀成hat英文生字。 IPA 和 Phonics的利與弊 IPA(Phonetics) 學習 IPA 能接近100%準確地讀出英語發音,不論任何英文生字,只要查看字典上的音標符號,就能準確地讀出該生字的正確讀音。 而且,IPA 音標上有標示重音(Stress)和弱音(Schwa)的運用,以及不同英語發音的規則,所以能夠改善孩子的港式口音。 正因如此,要運用 IPA 來讀出生字,就必須時刻攜帶字典在身;否則,就不能知道正確發音了。再者,當中有不少符號,是以拉丁文為基礎,對孩子來說,也不容易記住。 Phonics 學習 Phonics 能使孩子更快、更容易掌握拼讀和串字技巧。透過合成不同字音,可以更有系統地學習不同英文生字,從而加強閱讀能力。 學習 Phonics 更能幫助一些對文字未有概念的幼兒和有閱讀困難的孩子,使他們更容易讀出生字和糾正錯誤的發音。 可是,Phonics 也不是「萬能」,它只可以解決大約80%的生字讀音問題,餘下的大約20%都需要學生用其他方法記下讀音。 要學習閱讀,應學 IPA 還是 Phonics?? IPA 是主要語言學習系統,它能讓孩子說出一口流利的標準英語讀音;但在閱讀上,却並不能夠直覺地讀出生字,而需要靠字典的輔助,所以在訓練上不太方便。而且,孩子應從幼稚園開始閱讀訓練,那麼 IPA 的音標符號和規則,對幼兒來說,也未免太難了! 相反,Phonics 是透過字音有規律的聯繫,當孩子一見到生字,便能即時直接將它拼讀出來,完全無需要字典任何輔助。而且 Phonics 課程大多採用 Multisensory Approach(多感官學習法)上堂,這教學方法能大大提高孩子學習進度和興趣,非常適合幼稚園小朋友學習。想知道甚麼是多感官學習法,請閱讀我這篇文章👉 https://wp.me/paTwii-37B

Read more

Multisensory approach 多感官學習 vs 傳統學習!!

Hi,我是Miss Venus Wong,具16年教授及統籌拼音課程經驗,考獲 Jolly Phonics、Letterland 、Oxford RWI Phonics 及 LEM Phonics(澳洲)認可資格;輔導學碩士畢業,了解孩子學習的困難和需要。若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訂閱我們的文章 有好多家長都未聽過「多感官學習法」Multisensory approach,今日我就跟大家講解一下,甚麼是「多感官學習」,它的好處又是甚麼呢?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,從小就被培養出能自己閱讀英文書本的能力。然而,這個過程是漫長的,而且每位小朋友掌握的時間及進度都不同。近年「多感官學習」則被確定為在閱讀訓練中,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,透過「多感官學習」,孩子能更快掌握閱讀技巧,加強閱讀能力。 甚麼是「多感官學習 Multisensory approach」? 多感官學習:就是透過多種感官活動,使整個大腦都活動起來。因為我們的大腦的功能都是互相有關聯的,它可以在多種感官刺激的學習環境下,不斷學習和成長。當大腦接收到一個涉及多於一種感官的指令時,大腦會同時運用多個大腦區域工作,最後就能產生更強烈的記憶。因此,一些課程會透過圖像(視覺)、聲音(聽覺)及活動(觸覺、運動感覺、平衡感覺),來幫助學生培養更強的認字能力。 「多感官學習 Multisensory approach」的好處 教育研究報告指出,多感官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快地將字母或單詞,與聲音聯繫起來,大大增強學生識別字的能力。使用多媒體活動上課,更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,從而能發揮他們的閱讀潛能。有很多學生都是依賴某些感官來學習,特別是對於有閱讀方面困難的學生或未懂認字的幼兒,多感官學習可以幫助他們在學習時,靠着不同的感官來彌補自己的不足。 學生在早期應如何學習閱讀能力? 2018年有一項研究指出,閱讀是一項全腦技能,讀寫能力越強的孩子,他們大腦不同區域之間的互動性就越強,所以將來語文教育的發展,應更廣泛使用「多感官學習法」。 然而,要掌握閱讀,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前,應具備「基本的閱讀技能」,如:字音 letter sounds、拼讀技巧 blending skill、分拆技巧 decoding skill、語音意識 phonemic awareness 及詞彙 vocabulary等等。只有透過學習字音和語音意識,孩子才能把生字拼讀出來,繼而進入閱讀句子和文章的更高層次。這是一個孩子,從圖像和聲音學習,轉化成文字學習的一個過程。 因此,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,他們應從幼稚園開始學習「基本的閱讀技能」,因為越早掌握這種技能,他們的閱讀能力就會越高。 這裡有另一篇我寫的文章👉 https://wp.me/paTwii-4,是關於如何替孩子預備他們的「基本閱讀技能」,希望可以幫到你!

Read more

你有想過你孩子也可以成為YouTuber嗎?

你有想過你孩子也可以成為YouTuber嗎? 坦白說,我從來沒有想過,孩子學好Phonics和當YouTuber,兩者有什麼關連? 多數大人都只會認為,只要小朋友學好Phonics,便可從閱讀書本中吸收大量知識;又可幫助串字,這樣已經算是對孩子最大的收穫和益處。 但孩子所想的,與大人很不一樣。他們學好Phonics,不單想自己可以閱讀,更想自己可以成為YouTuber,希望藉此可以教其他小朋友閱讀。  原來,我們的孩子,當閱讀能力去到一個非常自信的地步時,他們的想法和我們很不同;而且,比我們想得更大和更遠,最有趣的是,這個想法,原來是沒有性別之分呢! 今日我會分享兩位我們的K3學生,他們是怎樣透過由學習Phonics,以致成為了YouTuber的歷程。 想了解更多Phonics課程,請到我們網址https://learninggrace.com.hk 或 WhatsApp 5686 3159 查詢。 歡迎訂閱Vienna & Jamie的Channel: Vienna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pYNRi63IXE Jamie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mm2tYZtFSg

Read more

想小一英文學得輕鬆啲,有甚麼秘訣?

Hi,我是Miss Venus Wong,具16年教授及統籌拼音課程經驗,考獲 Jolly Phonics、Letterland 、Oxford RWI Phonics 及 LEM Phonics(澳洲)認可資格;輔導學碩士畢業,了解孩子學習的困難和需要。若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繼續支持我們。 每逢新學期初9-10月,我總會接見一些剛升上小一新生的家長,他們向我查詢phonics課程時表達,非常擔心自己孩子跟不上小學的英文程度,因為他們和孩子剛在過去的兩個月裡,已經經歷了像地獄般的折磨。他們不但每天要花大量時間陪孩子完成功課,完全喪失了玩樂時間;而且週末又要留在家中溫習默書和串生字,那種辛苦的程度,實在無法用語言能夠形容! 究竟應怎樣幫孩子預先裝備好,才可以避免上述的情況? 這樣,就先讓大家先了解一下,小一英文科究竟是甚麼一回事。 其實,小一英文科總分,是由以下幾部份組合而成: Comprehension Dictation Grammar usage Guided Writing Oral Listening 而上述6部分牽涉孩子以下的四種不同能力,因此家長們可以從K1開始,讓孩子提升這四項能力,為將來升讀小一作好準備。 這四項能力分別為: i ) Reading 閱讀能力 ii) Spelling 串字能力 iii) Vocabularies 生字能力 iv) Listening & Speaking 聆聽和會話能力 閱讀能力 首先,閱讀能力對每一個小一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。 一個小一學生應該可以在無旁人協助下,就能夠自己閱讀英文課文、試卷題目及各類練習題。假若他們無法自己閱讀,便沒有能力自行作答,這情況在comprehension(閱讀理解)部份上,尤其明顯;最終,孩子只能留空答案或胡亂填上作答。 要提升孩子閱讀能力,其實好簡單,必須從學習Phonics的letter sounds 和blending skill入手訓練,這樣才能真正對症下藥,大大地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。 串字能力 其次,就是串字能力或默書。 有不少家長和孩子面對小一默書,都感到非常困擾。他們向我表示,為了要準備好默書內容,每次最少要花一星期的時間幫孩子預溫,但最苦惱的是孩子往往都是「過目即忘」,之後又要再重溫。其實用這種浪費大量時間的方法,去準備一次默書,是沒有必要的;因為他們只要掌握了Phonics中的decoding skill(分拆技巧),懂得把生字分拆開不同的letter sounds來記便可;除此之外,還需要自幼訓練他們的phonemic awareness(語音意識),當他們一聽到一個生字的讀音,便能夠即時知道這個字的串法,這樣就能夠輕鬆和準確地記下過百個英文生字。 生字能力 至於生字能力,小一的寫作一般會使用guided writing(仿照寫作)的形式。 這種模式,會提供部份詞彙,讓孩子模仿作句,比較着重孩子熟習運用不同的生字,所以建議家長在K3之前,盡量讓孩子多學多記不同的英文生字種類,如:顏色、數字、動物、昆蟲等等,總之要大量涉獵,再加上運用Phonics把這些生字系列記下,儘量為孩子建立龐大的生字庫,這樣當他們升上小一的時候,便可以輕鬆應付這部份的作句。

Read more

學在當下,更要愛在當下!

Hi,我是Miss Venus Wong,具16年教授及統籌拼音課程經驗,考獲 Jolly Phonics、Letterland 、Oxford RWI Phonics 及 LEM Phonics(澳洲)認可資格;輔導學碩士畢業,了解孩子學習的困難和需要。若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繼續支持我們。 孩子停課期間終日無所事事,復課後一定出事?! 冠狀病毒由一月下旬開始在港肆虐,直至到三月上旬,情況本來已經漸趨穩定下來,但在三月中旬,歐美的確診數字大幅上升,大量人士從歐美回流返港,「第二波疫症」潮,令教統局立即擱置四月份復課的念頭,此舉令不少父母大亂陣腳並慨嘆:復課日子遙遙無期,孩子終日在家怎麼辦? 一轉眼間,孩子在這場疫症下,已經停課超過了70天。在這段期間,我偶爾會透過電話或WhatsApp短訊向家長聯繫了解現時他們子女在家的學習情況和進度。在彼此對話的當中,我觀察到整體來說,在這段期間,有兩批非常不同的小朋友組群。 假期下的兩類學童 首先,比較積極的一批學童,在這段期間,從沒有鬆懈,持續努力學習,他們不但能準時把學校安排的教學片和功課完成妥當,並且依舊上各種學習班(各項體育班除外),再者由於免卻平日上課舟車勞頓的交通時間、追趕大量默書、測驗和考試,最後他們竟「賺回」了不少閒暇玩樂的時間。若果暫時在第一個回合中場休息稍作結算的話,他們可以說是暫時成了這個疫症下的「大贏家」!他們從容不迫,沒有壓力,但卻得到最多,學習成果豐碩!但這類學童所佔的比重,始終是少數! 相反,另一批小孩在這段時間,卻過着不大相同的生活。 據部份家長透露:他們的孩子,開始囤積學校及其他學習班的各類教學片和功課,每天過着吃、喝、看電視、午睡、打電腦遊戲、看卡通片或和其他弟妹爭吵….等生活,上述種種,大多都是「不事生產」的活動。不但如此,今次停課的日子,可能達至100-120天,甚至更多的話(這足足起碼有2-3個暑假之久),當孩長期過慣不用遵守學習紀律(如無學習時間表),終日過着無所事事,好逸惡勞的生活,若然政府突然宣佈,會在不久將來復課的話,這種生活定必要立即被「硬糾正」過來,這時,你認為孩子會有怎樣的反應呢?他們會甘心樂意地配合大人嗎?若果到時家長執行強硬手段的話,家裏會否變成了可怕的戰場,充滿了哭聲和吵罵聲? 學在當下​ 若果想在孩子復課前,從上面提及的頹廢生活扭轉過來的話,可以立刻規劃一下他們的生活時間表,好讓他們嘗試在家中,提早過好像學校般有規律的生活模式,這可幫助他們及早適應。除了術科外,我們還可以加入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,如:可教他們一般生活常識、烹飪美食或藝術科目等,好讓他們可學習與生活有即時聯繫的知識,並直接應用生活中。 如果在這段期間,你真的有心想把家庭打造成一個學習的場所,我有以下的建議可以給你參考: 1. 先列出生活時間表 盡量大大縮減每天令孩子消耗大量時間和對學習成效不大的活動,如:看電視、打遊戲機….等。但這個縮減過程,要一步步按步就班進行,一定不能急進。最好能夠列出一個一周內包括學習、閱讀、玩樂和生活的時間表,最好先由孩子擬定,然後再由你來審視,要他許下承諾和貫徹執行,同時也邀請其他家庭成員一起遵守和配合(尤其家中有(外)祖父母的,免得他們與你唱對台戲),並將貼在當眼處。若最終孩子能成功執行至復課的話,承諾會送他一份禮物作鼓勵。千萬別嘗試用斥責或任何高壓手段去改變他們,這樣的方法不但效用不高,而且還會導致許多不必要的爭執,長遠定必影響親子關係! 2. 鼓勵孩子分擔家務 年紀稍為大的兒童,可以邀請他們協助家務。做家務,一直是近年香港孩子的弱項,可能是位列全球三甲,我相信不少上述提及的兩個組別小孩也存在這個問題。香港的孩子近年有「港孩」的美譽,他們是泛指近20年出生的孩子。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:他們是一群嬌生慣養、自理能力低和EQ低的香港兒童。他們的特徵是非常倚賴別人的照顧、很情緒化、沒有禮貌、不懂珍惜和自我中心⋯⋯等。當大家聽罷「港孩」的特徵後,可能都會不禁搖頭慨嘆一句:「要『衣來伸手,飯來張口』的一代幫忙做家務,可能要等到來生!?」在2010年,本港一份報刊,曾經在本港一所九龍塘小學作過一個口頭式的調查報告,受訪對象是一班小四至小六的學生,訪問中發現逾80%受訪學生不懂綁鞋帶、剪指甲及自行吃有骨食物。這個訪問結果一刊登,瞬間令普羅大眾嘩然! 但想深一層為何會造成今日的局面?為何孩子一出生,便好像自動鑲嵌了一度「免做家務金牌」在胸膛般,從小到大都不用分擔半點家裏大小家務,直至他們遷出,建立自己的家庭?倘若將來社會上,大多數的家庭,夫婦二人,都沒有處理過任何家頭細務的經驗,而彼此都自我中心地,期望配偶會自動處理所有家務和照顧自己;當遇上問題時,又不懂獨立處理和變得情緒化,這些由長大後「港孩」所建立的家庭殘局,最終會由誰來收拾呢?他們又怎樣擔起養兒育女的責任?怪不得,近20-30年本港的離婚率拾級而上,與歐美看齊。據英國著名律師事務所指出:七成英國夫妻離婚主因,是與家務分擔或家庭財務歧見有關的。 其實,孩子在一個學年中的假期,相比一個正常上班的成年人多出非常多,尤其在疫症期停課期間。此外,他們的精力又特別旺盛,如果他們終日無事可做,你叫他們旺盛的精力,何以消耗呢?於是他們的注意力,便容易被吸引到上文提及那些大多不受家長喜愛的活動,如:看電視⋯⋯等。 一個正常的家庭,當中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事務,只要事先提供適當的指導,便可以分配給不同年紀的孩子來分擔,例如:幼稚園至初小的孩童,可以幫忙收拾玩具、摺疊衣服、掃地和飯前準備碗筷;小學生可以自行洗澡、協助飯後收拾餐具、洗碗和抹地等。 讓孩子分擔部份家務,不但有利於一個家庭人力和資源的運用,而且對孩童整個人的發展,更有許多益處呢!對兒童而言,簡單的家務,如:摺疊衣服等,可以訓練小肌肉發展,頭腦和肢體的協調性。此外,當他們想盡辦法,務求用更快捷方法完成家務後,可以享有個人的玩樂時間;又或者在處理家務過程中,遇到困難時,會嘗試想盡辦法去解決等等,上述種種,都可以充分刺激大腦神經的發育,這不但有助有利孩子的腦部發展,且更可提升他們的解難能力!與孩子一起合力做家務,更可增加親子時間,充滿樂趣!不妨一試! 3. 教孩子烹調喜愛的美食 在這段期間,不用每日趕返學、放學和補習等,時間運用比較充裕,可以趁機教孩子煮1-2款他/她自己心愛的美食。猶我記得我小學時,非常喜歡吃「麥當勞」薯條,但我零用錢有限,只能很久才吃一次。後來,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,我發現薯條是如何製作的,更重要的是自製薯條的價錢很便宜,可以讓我省回許多零用錢。於是,我便下定決心要學習自行製作薯條。由於我腦海裏,只有不停想着很快便可以有美味的薯條吃,所以,就算無需旁人督促我,我也會使勁地去完成它。在完成品出爐之後,我把薯條分給弟妹和鄰居小朋友一起享用,大家吃得非常開心!這些童年回憶,對我來說,十分寶貴,我至今仍偶爾也會回味着和依舊會喜愛吃在家製作的薯條呢! 孩子在學習製作食物的過程中,其實可以學到好多實用的知識,例如:計算製作一樣食品,所有金錢花費要多少,這可趁機教他們理財;又可讓他們學習每種食材的特性,例如:薯仔削皮後,容易變黑等。其實,只要事先向他們解釋清楚:如要選用的材料、製作步驟和一些要注意的事項⋯⋯等,並在他旁邊觀察和監看的話,孩子學習的能力比大人高很多,他們一定會學得懂的。若果是擔心安全的話,可以選用家中已經不再鋒利的小刀或改用膠刀來代替。由於這是你孩子心愛的美食,我敢保證,在過程中,他定會全神貫注牢記着整個製作過程。再者,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,更重要的是,讓他們了解要製作每一道食品,背後其實都需要花大量精神和時間作事前準備和製作,好讓他們明白製作過程的辛勞和學懂珍惜食物!請記住:當這道美食面世後,在全家享用之前,千萬別忘記,向家人大大誇獎孩子有最大的功勞,並力邀他們一起合照和鼓掌稱讚!你可以幻想得到,這時你孩子會變得何等有自信嗎?我相信他/她下一次定必會主動要求,想嘗試再次下廚呢! 4. 擬定一起做運動時間表 在在正常返學的日子,孩子每周在校內會有體育課。除了可以鍛鍊身體外,還有助減低學業壓力和釋放他們多餘的精力,增加他們的專注度。但在這段期間,家長可以在家中準備一些簡單的運動工具,包括:瑜伽墊或瑜伽球(Fitnesses ball)與小朋友一起玩親子瑜伽或拉筋操,網上有大量短片,可作參考。這不但在家中依舊可以鍛鍊身體,而且由於彼此間會有很多身體接觸,這可促進親子關係,有助培養彼此感情和默契。 5. 教孩子製作原材料食糧 (這一項的重點,是有關教授製作主要食糧,與之前第3點的着眼點是不同的。)每次疫症爆發,都會出現糧食搶購潮,今次也不例外。但我卻留意到一個奇怪現象,每次搶購潮中,超市最先被搶購一空的食物,除了白米之外,就是杯麵、快熟粉麵和罐頭類食品;而那些要經過比較繁複製作過程的麵條和米粉(要過冷河)等,卻依然有不少存貨,而麵粉等食品原材料,就更加是原封不動,市民似乎對它完全不感興趣!據不少研究報告指出:各類快熟或罐頭食品在製作過程中,已經流失了大量營養;不但如此,製造商還會加上各式各樣的調味劑、增味劑、色素和防腐劑等!但最諷刺的是,我們在疫症爆發期間,身體尤其極之需要吸收足夠營養,才能保持最佳狀態,以捱過疫症,但我們卻往往因為被恐慌情緒,充昏了頭腦,而不問價錢去爭相搶購營養價值較低的食物,真令人匪夷所思!此外,大家在這段期間,留在家中的時間比較多,照常理而言,應該會有較多時間,去烹調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才對! 袁國勇教授曾指出,即使今次新冠狀病毒疫情消退後,病毒是不會永遠消失的,它亦有機會會在若干年後變種,然後捲土重來,再突襲我們!今次疫症距離上一次SARS,大約有17年;若果用差不多的時間長度來推斷,我們的孩子可能在10多年後,會再遇上下一次疫症和糧食搶購潮,到時候,他們應該差不多是長大成人了。如果他們懂得一門用原材料來製作主要食糧方法的話,那時,他們便不用跟普羅大眾一起墮進恐慌情緒、喪失理智,並加入搶購糧食人潮中! 可以嘗試與孩子一起製作麵條或蔥油餅⋯等食品,網上有各種的教學片,教授製作該類食品,製作過程其實很容易,材料非常簡單,大多只需要麵粉和水,便可以製作出上述提及不同的美食,只需極少花費,便能做出便宜、營養和美味的食品。更重要的是:我們根本毋需要擔心,在疫症期間,糧食會被市民搶貴或搶購一空。小孩學懂製作此類食品,可以說是其中一種疫症的求生本領,讓他們畢生受用! 6. 教授製作鮮果食品 在抵抗疫症期間,除了要吃營養豐富的食品外,還需要多吃含豐富維他命C和礦物質的鮮果,以增強抵抗力,對抗疫症。可以教導孩子做一些簡單的鮮果食品,如:製作鮮果汁(榨橙汁器的操作,對孩子來說,是很容易和安全的。)、鮮雜果盤或果汁多多(果汁+益力多)⋯⋯等等。又盡量讓他們以水果代替零食,有益健康! 7.  教授各類餸菜名稱 近年,有機構舉辦了一些名為「暢遊街市班」,班中教授各種逛街市時的知識和各種蔬菜、魚類和肉類之名稱,吸引不少年約20-30歲的未婚少男、少女參加。現今孩子大多對餸菜的種類,感到非常陌生,雖然香港人經常自問識飲識食,但是有不少人懂得辨認各類餸菜的名稱,只限於上菜時菜餚送到飯桌上熱騰騰或進食的一刻,對於食材未被烹調前的模樣,卻知得很少,甚至混淆不清!我曾經聽過有青少年,不知道自己經常吃的雞翼,原本是含有骨頭的,(因為他家中所吃的雞翼,全是被父母或工人事先去骨)憑這點可證明孩子除了書本上的知識外,對生活的一般常識,十分貧乏,就算認識也表現得非常割裂的,從剛才無骨雞翼的例子,便可見一斑! 8. 一起做實用小手工 在這段期間,可以嘗試和孩子一起做一些配合實用功能的小手工,如:十字繡匙扣、拼貼環保袋等。這些材料可以隨便在文具店選購得到,完成後可以立刻使用或送身邊至愛作禮物,如:父親節或母親節禮物等,在製作的過程中,不但可啟發孩子的創意,更可增進彼此的感情,讓家中感覺幸福滿溢!有一個孩子的母親告訴我,她閒時,愛與孩子一起做手工。最近,她和孩子正積極合力製作拼貼環保袋,並打算完成後,送給工人姐姐作生日禮物,好不溫馨呢! 愛在當下 其實,姑勿論是否有疫症的出現,學校也不應是孩童唯一學習的場所。別忘了,我們自出娘胎之後,人生遇到第一個學習的場所,就是家庭;遇到的第一位老師,就是父母(或照顧者)後來才有學校出現,充當分擔角色而已,一直至我們長大成人,甚至完成整個人生歷程! 如果用「千世修來共枕眠」來比喻能結成夫妻的難得緣份,那麼能成為一家人,就應該是萬世的修來的福氣吧! 愛,把我們連繫着,雖然它是看不見,摸不到的;但我們卻相信它確確實實是存在着彼此之間。《時代論壇》的社長李錦洪曾說:「愛,其實是生命中片段的回憶!」在現實中,不難會碰到一些長者向我們訴說着,昔日父母曾經教導過他們的點點滴滴,這可能是一些做人道理、一門求生技能,甚或是做一道簡單菜式。每當他們道出這些美好回憶時,眼裏總是閃耀着光芒,這記憶會伴隨他們一生,直至離開這個世界。

Read more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