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紀稍為大的兒童,可以邀請他們協助家務。做家務,一直是近年香港孩子的弱項,可能是位列全球三甲,我相信不少上述提及的兩個組別小孩也存在這個問題。香港的孩子近年有「港孩」的美譽,他們是泛指近20年出生的孩子。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:他們是一群嬌生慣養、自理能力低和EQ低的香港兒童。他們的特徵是非常倚賴別人的照顧、很情緒化、沒有禮貌、不懂珍惜和自我中心⋯⋯等。當大家聽罷「港孩」的特徵後,可能都會不禁搖頭慨嘆一句:「要『衣來伸手,飯來張口』的一代幫忙做家務,可能要等到來生!?」在2010年,本港一份報刊,曾經在本港一所九龍塘小學作過一個口頭式的調查報告,受訪對象是一班小四至小六的學生,訪問中發現逾80%受訪學生不懂綁鞋帶、剪指甲及自行吃有骨食物。這個訪問結果一刊登,瞬間令普羅大眾嘩然!
但想深一層為何會造成今日的局面?為何孩子一出生,便好像自動鑲嵌了一度「免做家務金牌」在胸膛般,從小到大都不用分擔半點家裏大小家務,直至他們遷出,建立自己的家庭?倘若將來社會上,大多數的家庭,夫婦二人,都沒有處理過任何家頭細務的經驗,而彼此都自我中心地,期望配偶會自動處理所有家務和照顧自己;當遇上問題時,又不懂獨立處理和變得情緒化,這些由長大後「港孩」所建立的家庭殘局,最終會由誰來收拾呢?他們又怎樣擔起養兒育女的責任?怪不得,近20-30年本港的離婚率拾級而上,與歐美看齊。據英國著名律師事務所指出:七成英國夫妻離婚主因,是與家務分擔或家庭財務歧見有關的。
其實,孩子在一個學年中的假期,相比一個正常上班的成年人多出非常多,尤其在疫症期停課期間。此外,他們的精力又特別旺盛,如果他們終日無事可做,你叫他們旺盛的精力,何以消耗呢?於是他們的注意力,便容易被吸引到上文提及那些大多不受家長喜愛的活動,如:看電視⋯⋯等。
一個正常的家庭,當中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事務,只要事先提供適當的指導,便可以分配給不同年紀的孩子來分擔,例如:幼稚園至初小的孩童,可以幫忙收拾玩具、摺疊衣服、掃地和飯前準備碗筷;小學生可以自行洗澡、協助飯後收拾餐具、洗碗和抹地等。
讓孩子分擔部份家務,不但有利於一個家庭人力和資源的運用,而且對孩童整個人的發展,更有許多益處呢!對兒童而言,簡單的家務,如:摺疊衣服等,可以訓練小肌肉發展,頭腦和肢體的協調性。此外,當他們想盡辦法,務求用更快捷方法完成家務後,可以享有個人的玩樂時間;又或者在處理家務過程中,遇到困難時,會嘗試想盡辦法去解決等等,上述種種,都可以充分刺激大腦神經的發育,這不但有助有利孩子的腦部發展,且更可提升他們的解難能力!與孩子一起合力做家務,更可增加親子時間,充滿樂趣!不妨一試!